首都航空重磅推出“首航无限飞”产品 每周7天航班随心选
既然荀子没有正宗儒家天的意义,他所说的所以然只落在形构之理(pi-ncipleofformation)的层次上。
[23]黄道周、阮福这样的《孝经》观,导夫曹元弼之先路。以养父母日严,谓既生而少长,以事父母,自然知尊严。
爱亲、敬亲即是孝,其他经典如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大小戴记,多有论孝之格言,然多直接言孝,而不言爱敬,但《孝经》则以爱、敬解孝,而爱、敬又可以由爱亲敬亲推至爱人敬人,故不直接言孝,转而言爱、敬,则爱、敬对象可以由父母而至于人伦关系中的一切人。[3]曹元弼,《吴刻孝经郑氏注序》,《复礼堂文集》,第646页,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。曹元弼《复礼堂述学诗序》云:公既为《劝学篇》,又属元弼编《十四经学》。但是,郑玄同时强调,孔子兼包尧、舜、文、武之盛德而著之《春秋》,此纯为两汉今文家之言,以孔子之圣,作《春秋》之功,过于尧舜文武。康有为、早期廖平以《春秋》学为基础,凸显孔子改制,而从中发展出一系列回应西方文明的问题,如孔子为教主,《春秋》包三世诸说,以重新解释群经。
三,博采经传以证《孝经》,并推崇明儒黄道周《孝经集传》。尤其是《原道》、《守约》二篇,乃曹氏经学思想之大纲,而又总归于《孝经》之内。治大国而朝令夕改,社会就别想太平,百姓就将永无宁日。
老子心目中最好的统治者既不无端发号施令,也不有意立善施仁,既不要人民怀念感恩,也不要人民俯首听命。同时,无为在历代的接受过程中也发生了另一层面的变异:它从特定的管理方法变成了一般的生活原则,从圣人的治国之道变成了常人的处世之方。错把他为救治乱世开出的药方,当成了他为统治者设计的权术。如果去俭啬而尚奢侈,人民就会无以为生而铤而走险。
因此,他提出君主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(49章)——以人民意志为其依归,以人民心愿为出发点。加之无为是一个否定性的表达式,对它的内涵难以作出清晰的界定,这更易于导致对它的误解和曲解——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
辩虽雕万物,不自说也。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无为 老子 。它在运用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,在丰富的过程中又发生变异,在变异的过程中被历史延续,在延续的过程中又保持着它的某些本质特征——不仅君主明白治国要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言则无不教,无为便无不为老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圣人或君主应当无为呢?顺而不为才能达自然之性,因而不施才能畅万物之情。
他在第60章中还形象地说治大国,若烹小鲜,烹小鱼而不断翻动,翻得越勤就碎得越狠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。君主用它来治国,将军用它来带兵,文人们用它来搞文艺创作,经理们用它来办企业,甚至父辈用它来教子孙。不仅文人深知艺术作品须得巧夺天工,更应该天然入妙,写诗最好应像是脱口而出,绘画最好应像是随意挥洒,过分吃力容易留下人工的痕迹,矫揉造作更有损自然。
天不产而万物化,地不长而万物育,帝王无为而天下功。如果去宽厚而用严刑,社会就将越来越动荡混乱。
自然无为是《老子》一书的中心论旨,是老子思想的集中表现和概括。为之所以败之,执之所以失之。
这样,万物既不能得其正,百姓也不能安其生。能虽穷海内,不自为也。加之无为是一个否定性的表达式,对它的内涵难以作出清晰的界定,这更易于导致对它的误解和曲解——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老子的无为不仅没有半点消极退避的意味,而且它还富于积极用世的精神,它要求人们循理而举事,因资而立功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,因其物性而为,顺其自然而行。《老子》中无为的主体是圣人,这很容易让人错把他对统治者的期望,当成了他为统治者着想。无为在《老子》通行本中共出现十三次,几乎次次都直接或间接与圣人有关,如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(2章),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民无知无欲。
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无为 老子 。怎样才能回归自然呢?老子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: 要回归自然就必须无为——为无为,事无事(63章)。
无为不仅是对这种妄作的否定,而且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某种肯定的行为原则,如弃智守柔崇俭尚啬戒矜去欲希言绝学不争不怒非战勿强勿矫等等,它包括一系列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。任万物枯荣而不滥施影响,让百姓作息而不横加干涉,等到万物勃兴,等到大功告成,老百姓谁也不认为这是什么人的恩赐,谁也不觉得这应归功于什么人的领导,大家反而都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。
我无欲,而民自朴(57章)。两千多年来,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,从皇帝到平民,从显贵到白丁,从武夫到文士,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,无一不受到它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。
作为治国之道的无为常常遭到两方面的误解或责难:今人指责它是消极退避的思想,古人却又把它说成君人南面术的权谋。《老子》64章结尾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,就一般意义而言,辅万物之自然就是在为。将老子的无为误解或曲解为君人南面术,更是历时久远且其来有自。自然是其价值目标,无为则是其方法原则,这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,所以后世人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自然无为。
就是老百姓也懂得性急吃不了烫粥,违背自然则有意栽花花不发,因任自然便无心插柳柳成荫。无为无事是最好的治国之道,淳朴自然是最佳的社会理想,而这一社会理想只有通过无为的治理方式才能实现。
治大国而朝令夕改,社会就别想太平,百姓就将永无宁日。于是,无为既走了样,有为也变了味,无为原本是要求君主简政、省事、绝圣、弃智、去刑、戒欲,不知常的妄作或有为,原本是对君主违反自然规律胡作非为的警告,后来这两个概念分别判给了君与臣:君无事而臣事事,君逸乐而臣任劳。
这句中的为字与作字可以互换,为与作二字是同义词。无执,故无失几句,就不难悟出老子的无为之为有其特定的内涵:它是指那些以个人私欲破坏天然,以矫揉造作代替真性,以主观意志干扰自然规律的行为,即所谓不知常的妄作(16章),也即《淮南子》所谓用己而背自然的妄为。
无为之无是有的反义词,通常的字面意义是没有,是指从来不曾有过或曾经有过但又业已消失,或是对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否定判断,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不。老子认为国家不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,社会也不能凭权术武力来控制:严刑峻法徒招民怨,权术武力反致国乱。这样一来无为就由圣人的无心而求变成了统治者的处心积虑。当然,为比作其涵盖面更广,其意义更抽象,它泛指人类所有有目的的行为、作为、行动或活动。
我们不难理解他提出的以无事取天下(57章)的政治主张,因为其政闷闷则其民淳淳,其政察察则其民缺缺(58章),故圣人云:我无为,而民自化。无为为君道,有为属臣道,君主无为而用天下,臣子有为而为天下用,这似乎已成了秦汉间各家各派的共识,连道家内部也是这么看这么说的,就更别提法家、儒家和刑名家了。
但是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,它并不否定人类一切行为、作为和活动。物不能遂其性而人不得安其生,还能实现自然和谐的社会理想吗?戒贪欲、弃智巧、禁严刑、去奢华等命题都是君主无为这一原则的引申。
老子心目中最好的统治者既不无端发号施令,也不有意立善施仁,既不要人民怀念感恩,也不要人民俯首听命。《老子》37、48章两次强调无为而无不为,无为只是方法与手段,无不为才是结果和目的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